大卫·柯丹斯基画廊荣幸呈现:克里斯·马汀(Chris Martin)个展“80年代”(The Eighties),展出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系列作品。展览涵盖了布面绘画和纸上作品,其中很多为首次公开展示,它们全面解读了这位布鲁克林艺术家长达四十年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开创性阶段。展览将于2019年3月16日正式开幕,并持续至4月27日。开幕酒会将在3月16日晚6-8点举行。
本次展览呈现了克里斯·马汀长期艺术实践的演变过程——从画家缓慢的、工作量繁重的工作流程,过渡到作为艺术家将更广泛多元的材料和经验带进工作室中。如果说,马汀最初是以一个严格的抽象主义画家身份开启这个阶段的创作,那么他处理抽象绘画的方式,则是将抽象作为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最终结果。此外,他还将各种符号原型、现成品材料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入进来。一些作品成为真正的复合物:例如由多张画布构建的、将几何形态转化为可识别图像的大尺寸绘画。
举一个例子,在整场展览中反复出现的格里芬(狮身鹰首兽)的程式化图像,就是马汀曾在梦里遭遇过的神话形象。尽管他当时主要创作以直线为主的抽象绘画,但他还是决定把这个梦中形象转化为可辨识的具体形象。于是,抽象让位于与个人及文化皆有具体关联的、能量饱满的神话意象。而艺术家纷繁复杂的意象世界中,还有威尼斯守护神长着翅膀的狮子,以及安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古亚述守护神雕塑。在另一件作品中,疯狂的姿态性(gestural)笔触在一些区域聚合而组成迷幻蘑菇的图像。
在抽象作品中,色彩既是组成要素也承载了自传性意义:红色象征火焰,绿色召唤出树木和自然,令人联想到卡茨基尔山的自然风貌——马汀从童年起便与这里结下缘分(尽管他从1985年以来一直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但他在纽约上州长期拥有一个工作室)。马汀对作品叙事的开放性处理,使他得以任性地使用任何特定的颜色和材料。金属箔成为他在此阶段中经常使用的材料之一——它为其他媒介提供了一个非传统的基底,也作为活跃的反光材料在前景中突出显现。
在此基础上,马汀还将纸上绘画的即时性和直接性转化入超大型布面作品。他用无意识的动作和对自然力量的借用来代替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发展出一种半表演性、仪式化的创作过程,并将工作室转化为实验和自我探索的场域,拥抱着欣喜若狂的喜悦和沉思状态。(他在90年代开始创作严格意义上的表演作品)。由此,每一件绘画都成为对心象风景的实时描绘,而马汀也确实总是把自己称作为最广义的风景画家。
除了受到垮掉派文学、禅宗冥想、迷幻文化、表达性艺术疗愈的影响,马汀还深受八十年代纽约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的影响,并在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记。这些多元风格不但形塑着这个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决定性阶段,还将绘画作为各种对立观念和文化特色揉杂融合的大熔炉。这其中包括伊丽莎白·默里的立体主义以及其精湛的雕塑技艺;像让·米切尔·巴斯奎特、凯斯·哈林这样富有远见的实践者在街头开展的实验;格奥尔格·巴塞利茨、安塞尔姆·基弗、西格玛尔·波尔克和迪特尔·罗斯等等欧洲艺术家带来的文化视角、自传性色彩和材料实验;朱利安·施纳贝尔的“盘子”绘画技法所彰显的表现力和纯粹能量——它似乎捕捉了这个时代的内在矛盾和美之潜能。
此外,马汀和他的工作室还成为一群年轻艺术家的聚集场所。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生活在布鲁克林,并致力于创造他们自己的社区和展览环境。此次展览恰恰体现了这种亲切感,尽管这些作品体量庞大。展览所显现的敏锐性、慷慨和多元化特征,正是根植于布鲁克林的文化氛围,这也反映出马汀对其他艺术家和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立场。一些基本的图像、色彩和处理方法和笔触反复出现,成为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语汇中易于辨识的组成要素。而另一些则独立于世:仅仅存在一次,且不可重复,它们成为马汀所构想和创造的永恒时刻的有机产物。
克里斯·马汀(195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曾在全世界诸多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其中包括:道格拉斯·海德画廊,都柏林(2015);长方形艺术空间,布鲁塞尔(2015);杜塞尔多夫美术馆(2011);科科伦美术馆,华盛顿特区(2011)。他近期参加的群展包括:“黑光”,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CCCB),巴塞罗那(2018);“动物农场”,布兰特基金会艺术研究中心,格林威治,康涅迪格州(2017);由大卫·萨利策划的“好天气”,Skartstedt画廊,纽约(2016);由伊恩·贝利和大卫·朗策划的“我曾双重身”,唐氏教学博物馆与画廊,斯基德莫尔学院,萨拉托加温泉镇,纽约(2014);“潜艇码头——XXXL绘画”,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鹿特丹(2013)。马汀的文集《绘画》在2017年由Skira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全面回顾了他的创作生涯和艺术思考。马汀目前在纽约布鲁克林生活和工作。